陈玘,中国乒乓球名将,曾与马琳搭档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双金牌,因其赛场上的凶猛球风被球迷称为“杀神”。然而,这位奥运冠军在退役后的转型之路却出人意料——他选择回到家乡江苏南通,投身现代农业,成为一名养猪专业户。这一跨界选择引发了广泛关注,也让外界好奇:陈玘养猪究竟养了多久?他的养猪事业现状如何?从奥运冠军到“猪倌”:跨界转型的起点陈玘的养猪事业始于2014年。当时,刚退役不久的他受到国家“乡村振兴”战略的感召,决定回到家乡南通,利用当地良好的农业基础创业。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,气候湿润、交通便利,是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。陈玘看中了现代化养殖业的潜力,投资建设了一座标准化养猪场,正式开启了他的“猪倌”生涯。这一选择并非一时冲动。陈玘曾在采访中提到,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,对农业有深厚感情。退役后,他考察过多个项目,最终认为规模化养殖符合国家政策导向,也能带动家乡经济发展。他的养猪场从设计之初就定位高端,引进自动化喂养系统、环境控制系统等现代化设备,力求突破传统养殖模式。 十年耕耘:养猪事业的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,陈玘养猪已持续11年。这期间,他的养殖事业经历了多次升级:1. 规模扩张期(2014-2018) 初期投资2000万元,建成占地50亩的一期猪舍,年出栏量约1万头。陈玘亲自参与管理,学习饲料配比、疫病防控等专业知识。2016年非洲猪瘟爆发时,他通过严格消毒和封闭管理避免了损失,并借此机会扩大规模,2018年二期工程投产后,年产能提升至3万头。2. 技术转型期(2019-2022) 引入物联网技术,实现远程监控猪舍温湿度、自动投喂等功能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低抗生素养殖方案,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。2021年,养殖场被评为“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”。3. 产业链延伸(2023至今) 成立自有品牌“玘味鲜”,开发冷鲜肉、香肠等深加工产品,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。2024年启动“农旅结合”项目,在猪场周边建设研学基地,吸引游客体验现代化养殖流程。挑战与突破:职业运动员的跨界逻辑养猪看似与体育毫无关联,但陈玘将运动员特质融入创业中: 执行力:参照训练计划制定养殖标准化流程,要求员工“像备战奥运一样对待每头猪的生长周期”。 抗压能力:面对猪价波动,他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利润,2023年行业亏损时仍保持盈利。 团队精神:聘请退役运动员担任管理岗,用“传帮带”模式培养技术员,团队稳定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不过,跨界并非一帆风顺。陈玘坦言最初因缺乏经验交过“学费”,如2015年因饲料储存不当导致霉变,损失近百万元。但他通过聘请专家顾问、参加农业培训逐步补足短板。现状与未来:年产值破亿的“新农人”标杆如今,陈玘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5万头,配套加工厂日均产能20吨,2024年综合产值达1.2亿元。他本人也获得“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”称号。不同于传统养殖户,他更注重品牌化和科技赋能: - 投资300万元建设实验室,监测肉质营养成分; - 通过直播带货拓展销路,抖音账号“奥运冠军养猪日常”粉丝超80万; - 与盒马鲜生签订直供协议,高端产品溢价率达30%。未来,陈玘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,建设有机肥厂处理粪污,并开发运动主题农场。“体育教会我永不言弃,农业让我找到新的人生价值。”他在采访中表示,养猪事业“至少还要干二十年”。启示:跨界转型的“陈玘模式”陈玘的11年养猪历程,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了新思路: 1. 政策敏感度:抓住乡村振兴机遇,获得政府补贴和技术支持; 2. 差异化竞争:用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,提升附加值; 3. 个人IP转化:将奥运冠军影响力转化为品牌信任度。 正如他常对员工说的:“养猪和打球一样,要讲究节奏——该投入时别犹豫上阳网,该等待时别急躁。”这份跨界坚守,或许比金牌更能诠释他的“杀神”本色。
国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